找到相关内容65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汤用彤先生谈印度佛教哲学

    《俱舍论》已发生问题,《成实论》说假有,更有问题,至《唯识论》就说没有了。这个过程是消灭物质的过程。如何消灭?就是使它心理化。贝克莱跟这是一样的,使物质心理化。  四大地、水、火、风,都是极微。《沙门果经》中即有四大之说。除四大外,还有五大说,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(《金七十论》)。释迦最初是承认极微学说,讲的是四大(有的书说五大)。物质有两方面,一是构成物质的元素,是能造色;另一是所构成的东西,是所...

    汤用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74059565.html
  • 如何辨别真假/如法不如法的南传出家人

    禁止为人安排良辰吉日、禁止炼丹、行医施药[13]等等一切欺诈法术、低劣技艺而行的邪命(更详细的敘述请参见《长部·第二经·沙门果经》)。若能离此诸种邪命,即名活命遍净戒。  ______________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15567943.html
  • 原始佛教业论的教育意义

    的看法,其中最有名的为六师外道。据《长阿含?沙门果经》:不兰迦叶认为杀生、偷盗、淫逸、妄语等无罪报,施与、利人亦无福报,彻底否定业的存在。末伽梨拘舍罗则是邪命外道的创始者,彻底的宿命论,否定意志力与...

    徐燕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064380273.html
  • 法增比丘:圣道的特征与力量(1)

    烦恼(Kilesa)--- 贪、瞋、痴、慢、邪见、疑、昏沉、掉举、无惭、无愧十种烦恼,它们使有情内心污染。   以上的这些烦恼要配合修习择法觉支,精进觉支,和正念觉支来断除。   在[沙门果经]里...  圣道的特征与力量(1)   法增比丘撰   佛说:「外道沙门之言论皆是空幻。然,须跋!若诸比丘住此正道者,此世间则不空缺阿罗汉。」([大涅盘经])这正道即是圣道,也即是八支圣道(Ariya ...

    法增比丘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72384688.html
  •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

    正法的功能。   通常都说,声闻七众律仪,但为净化人的身口两类行为,到了菩萨戒,才重视意念的行为。其实在阿含部及律部,均可见到戒律与三业清净是分割不开的。例如南传长部的《沙门果经》有云:由波罗...不由他误,常安乐住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复如是,是名律仪。这段经文,是说明护六根、摄六识,不为六尘动烦恼心。与南传的《沙门果经》所说,是相互呼应的。可知,律仪的功能,是由摄护身口意等三业,而进入“常一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|圣严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9/0753021197.html
  • 普贤行愿品讲记(四)

    的意思。通就是通达,没有妨碍的意思。有的众生,只有通过神通的力量,才能够接受佛法。那么,为了说法的需要,佛陀在世也经常显神通。   南传佛教的巴利文《沙门果经》中说,修行的人修到一定程度,就可获得各种神通。所谓神通,是说不可思议为神,如意自在,随心所欲为通。神通,是超出常人能力的力量,如《沙门果经》说:获神通的人,可一身变多身,多身变一身。有时隐身,穿墙透壁,横渡江水,在水面上如履平地。这些神通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大愿|普贤行愿品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2/14182232561.html
  •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

    南传长部的《沙门果经》有云:由波罗提木叉制禁,住于持戒,精勤正行,营造清净生活;具足戒,守护诸根门,具足正念、正智,满足。  这是说,持戒能营造清净生活,守护六根之门,六根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既...如实知见已,离诸疑惑,离诸疑惑已,不由他误,常安乐住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复如是,是名律仪。这段经文,是说明护六根、摄六识,不为六尘动烦恼心。与南传的《沙门果经》所说,是相互呼应的。可知,律仪的功能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50939662.html
  • 阿罗汉的足迹(一)

    行;或者他虽然全心投入,却不能恒守至命终;或纵令他还很年轻,却弱不禁风,这样子,这位未了的行者还是不能在今生中,从世间的病苦解脱出来。阿阇世王(译按:见《沙门果经》)、富豪摩诃达那(Mahadhana...so……”(世尊的确是……)的偈颂(译按:见《长部》、《梵网经》、《沙门果经》)。  就像患有恐水症的人,口干舌燥,四处寻找水源;当他找到一泓清澈的泉水,由于恐水症,还是逃走了。又像一位病人,面对一盘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81042068.html
  • 从佛教人伦理精神对中国当代社会之反省

    ) 见《长阿含经》卷17,27《沙门果经》︰“我父摩竭(陀), 瓶(比)沙王,以法诣化无有偏枉,而我述于五欲,实质父王 。”《大正藏》卷 1,页 109下。同见拙译《印度通史》上卌 ,页87~88,国立编译馆出版,1981年印行。(注3) 同注(2),拙译,页89~91。(注4) 同注(2) ,《沙门果经》︰“佛为说法,示教利善,王闻佛教 已,即白佛言,我今...

    李志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21645771.html
  • 佛教的“极微论”与“反极微论”之诤

    理论,作一番重新的再认识。  页16  二、佛陀时代六师外道所表现的“极微论”  有关六师外道思想的珍贵历史资料,便应首推《长阿含经》中所记载的《沙门果经》第十七篇,它是研究原始佛教的思想背景的重要  ...智,死后,复后归四大,一切因果,皆无意义。如《沙门果经》所说:  受四大人,取命终者,地人还归地,水还归水,火还归火,风还归风。皆悉败坏,诸根归空。若人死时,床舆举身,置于冢间,火烧其骨,如鸽色;或...

    黄俊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25345842.html